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张信哲代言的欧宝官网 > 新闻动态 > 苏轼仅用一句话,让米芾成为“书法宗师”,当代99%的人没有做到!

苏轼仅用一句话,让米芾成为“书法宗师”,当代99%的人没有做到!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6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81

宋朝书法发展,主要围绕“宋四家”展开,这4位里面,蔡襄的名气偏弱,鲜少有人讨论,至于其他3位,极具争议,后世皆知,黄庭坚乃是苏轼的徒弟,师徒2人水平,孰高孰低,为人所津津乐道,而米芾书法个性,临摹“二王”以假乱真,有人崇拜他,称其是“宋书第一”。

图片

实际上,苏轼才是“宋书第一”,并且乍一看,并无交集的苏轼、米芾,其实也是挚友和师徒,除了蔡襄,最年长的就是苏轼,他比米芾大14岁,起初2人并无交际,可在元丰五年(1082),彼时45岁的苏轼,贬至黄州,31岁的米芾,此时小有名气,出差路过此地,前去拜访他。

图片

这一事件,米芾《画史》记载:“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,初见公(苏轼)酒酣曰:'君贴此纸壁上’。观音纸也,即起作两竹枝、一枯树、一怪石见与”,曾敏行《独醒杂志》也写道:“元丰中,至金陵识王介甫,过黄州识苏子瞻,皆不执弟子礼,特敬前辈而已。”

图片

虽然未行“拜师礼”,但是米芾心中,已将其奉为老师,十分崇敬,一见面,苏轼命其作书,米芾毫不忸怩,欣然题字,见此苏轼也不再拘谨,自然的讲解书法,2人交谈甚欢,临别之际,苏轼见其不足,给出一条意见,内容曰:“始专学晋人,其书大进”,正是这一句话,让米芾成为“书法宗师”

图片

专学晋人,听着简单,做起来难,当代99%的人没有做到,首先魏晋传世的真迹稀少,多是拓本,字迹漫漶,不够清晰、精到,其次魏晋的笔势精严,若是基础不扎实,感悟力不强悍,根本无法参透笔法,恰巧现代人的根基薄弱,能尽数掌握的,实在寥寥无几。

图片

反观宋朝,晋人真迹尚存多件,况且米芾的天资卓越,听从苏轼的忠告,自然日日临学魏晋,水平直线上升,一举踏入顶峰,与之并肩,第二次见面时,乃是1101年,苏轼64岁,米芾50岁,游览金山时,有人请苏轼题词,苏轼却说“有元章在”,又言“今则青出于蓝矣”。

图片

米芾起初推辞,后来缓缓道:“端明真知我者也”当然这话也是苏轼自谦,真论就功力之深,苏轼一定胜米芾,正如黄山谷所言:“其书姿媚……至酒酣放浪,意忘工拙,字特瘦劲……至于笔圆而韵胜,挟以文章妙天下,忠义贯日月之气,本朝善书,自当推为第一”,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张信哲代言的欧宝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